当我们阅读时,首先会被故事内容情节吸引。然而,艺术的魅力往往藏匿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“故事载体”中:一枚小小的印章、一幅精美的连环画,一册古色古韵的刻本——我们将这些“载体”称为“版本”。
中国国家版本馆将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、文化符号、文脉信息的资源都纳入版本范畴,涵盖中华古籍、甲骨简牍、革命文献、宗教文献、碑帖拓片、方志家谱、雕版印章、档案文书、影音影像、现代出版物等。
本期「美育雅集」精选三篇“版本”类美育论文,共同探索“版本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。
论文精选
01
《机械复制时代的闲章新艺术
——以<点石斋画报>为中心》
摘要:
展开剩余75%晚清画报《点石斋画报》的构图继承了文人书画的传统,包含图像、题跋、印章等元素。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图像和题跋,对闲章却鲜有谈及。
经考察原始画稿,可知《点石斋画报》曾发生过从“钤盖名章”到“手绘闲章”的策略转变,背后关乎石板印刷技术的媒介特性,以及编辑团队对于刊物的审美定位。
手绘闲章继承了篆刻闲章风雅的传统,但在字体设计、空间布局和形制设计上更加变化多端,在呼应报道内容的同时,也开创了具有审美功能的批评空间。
《点石斋画报》手绘闲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利用了石印技术,不仅简化了闲章的制作过程,使其传播更加广泛,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以“雅谑”为特点的通俗美学,因此成为机械复制时代一次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实验。
摘自:
《美育学刊》2025年第2期 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
02
《资本与习性:现代漫画艺术的心理区隔与审美选择——论中国连环画与国外漫画的历史分野》
摘要:
连环画/漫画出现虽早,成熟却晚,在世界各国都有被长期视为简单粗糙的幼儿读物的历史遭遇。如何应对、扭转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,是横亘于各国画家面前的生死难题。
中国连环画一度繁荣,但在20世纪后期世界漫画普遍进行形式革新之际却未能与时俱进,终致落伍。其中原因颇为复杂,不可简单归结为艺术场域过于恶劣。
从布尔迪厄的艺术社会学理论来看,美、日等国的漫画艺术能够突破传统社会的桎梏,主要原因在于华特·迪士尼、手冢治虫等“宗师”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资本主动争取,为现代漫画艺术开拓出新的发展路径。
相形之下,中国连环画“大师”们艺术造诣虽高,但思维模式、性情倾向等“习性”偏于保守,不善于根据自身条件、处境选择行为策略争夺场域的主导位置与合法性。艺术家除技艺精进外,还应追求对世界与自我的深层认知。
摘自:
《美育学刊》2022年第5期 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
03
《明刻本<玉茗堂丹青记>插图与评点的互文研究》
摘要:
《玉茗堂丹青记》是徐肃颖在《牡丹亭》的基础上删润而成的一部剧作,集插图和陈继儒评点于一体,插图并附题画诗。插图题画诗与陈继儒评点之间存在内互文性,表现在批评人物或情节时意旨的一致性和异质性。
此外,《玉茗堂丹青记》插图也与石林居士序本插图存在外互文性,提示出《牡丹亭》图像传承的路径。
摘自:
《美育学刊》2022年第4期 艺术史研究
来源:阅途美育在线
整理丨温焕鑫 初审丨陈伟科
文核丨陈琦琪 终审丨覃翠红
发布于:北京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